(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婷婷 實習記者 劉靜怡)拿著一臺被保鮮膜裹得嚴嚴實實的相機,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醫生齊暉在2020年的大年初二進入了醫院感染科。近日,這位醫生和她的照片被大眾關注。她用相機記錄下同事們工作的場景,這些照片被集結成畫冊,于2020年7月14日收錄進國家博物館。
“小有名氣”之后,也有許多科室慕名而來,主動請齊暉去拍攝。還有兩年即將退休,齊暉希望自己能抓緊時間,盡可能記錄下醫生群體的真實狀態,用這些照片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醫務工作者正在做什么,在疫情暴發之后,這是一群為國家排憂解難、赴湯蹈火的人。”齊暉說。
深入一線拍攝抗疫畫面
帶著護目鏡,穿著布料的防護服,雙手比著剪刀手,包裹住臉頰的N95口罩下面是一張年輕的臉。這張照片,是齊暉的作品《白衣戰士的堅守》畫冊的封面,照片的主人公是齊暉的口腔科的同事。
《白衣戰士的堅守》畫冊封面。受訪者供圖
“拍照那天她在值班。我問她是否能換個姿勢,她說‘就這樣,齊老師我們一定會勝利的。’”10月12日,在北京華信醫院口腔科的診室,提起兩年前疫情初期拍攝這張照片的場景,齊暉如數家珍。
新冠肺炎疫情剛剛開始,齊暉就決定拿起相機走進醫院。北京華信醫院是2003年抗擊非典的定點醫院,所有同事都在前線“戰斗”,沒能用相機記錄下來,齊暉一直感到遺憾。
“我當時可能沒有那個意識,而且大家都很緊張,忙忙叨叨就過去了。這次遇到新冠,我就特別想去拍攝。”齊暉說。
2020年春節后,醫院全部停診,齊暉也在家中待命,醫院最忙碌的是感染科。得知齊暉準備拍攝的念頭,一位感染科同事勸她好好想想:“你就別拍了,不缺你這幾張照片,這太危險了!”
同事的勸阻沒能動搖齊暉。她一一說服了科室主任和自己的家人。正月初二,齊暉穿上防護服,包裹好相機,走進了發熱門診。
齊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在發熱門診,病人只能單獨就診,一切事務都需要護士照顧,工作量很大,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噴灑消毒劑。在穿脫隔離服的污染區,全身鏡都因噴灑消毒劑變得斑駁。
醫護穿脫防護服的“污染區”,鏡面因頻繁消毒變得斑駁。受訪者供圖
當時,北京華信醫院還沒有再確診的能力,一旦發現病例就會聯系定點醫院轉走。疫情初期物資緊缺,哪怕是發熱門診的醫生也只有藍色的隔離服。這些因疫情發生的變化,被齊暉一一記錄于鏡頭中。
抗疫初期,醫護變身“大藍”。受訪者供圖
如今再回看這些照片,齊暉仍覺歷歷在目。拍攝抗疫照片讓她與感染科的許多醫生護士都熟悉起來,齊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同事們曾對她的到來感到一絲驚訝:“齊老師您真敢來,也不嫌棄我們。”“為什么要嫌棄你們?”齊暉回答,“咱們都是同事,你們的工作本來就很危險,沒事兒,我不怕!”
口腔科醫務人員正在討論。受訪者供圖
感染科護士需要戴兩層手套,手被汗水浸透。受訪者供圖
將鏡頭對準醫務工作者
2020年5月,看到雅昌影像在征集全國各地的疫情照片,作為醫生群體的一員,齊暉理所當然地覺得,同事們應該被看到。
將這些照片投到雅昌文化集團去,只是齊暉的“試水”。當雅昌影像讓齊暉整理一百張抗疫時期的照片時,她胸有成竹:“別說一百張了,一千張都有!”
齊暉的照片最終被選中并集結成冊,2020年7月1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了她的作品。
齊暉的“攝影史”很長,從小學5年級就開始擺弄相機的她一直是攝影愛好者。她喜歡拍攝風景,會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旅途點滴,發在博客上。
上攝影課時,齊暉的老師告訴她,想要堅持拍照,就要拍攝喜歡的東西,拍身邊熟悉的人。因此,齊暉自然而然地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同事。
除了自己所在的口腔科,從麻醉科到婦產科,齊暉拿著相機去過醫院大大小小的科室,這個過程,讓她對醫生這份職業有了更深的體味。
齊暉曾拍攝過一個產科的專題,站在手術臺周圍,齊暉切身感受到了與口腔科不同的緊張氛圍:“產科醫生工作起來沒黑沒白,非常辛苦,異常危險!而且產科的手術不是一個人的生死攸關,還有產婦肚子里的孩子,要是出了問題,會給家庭造成多么大的損失和悲痛!”
齊暉將一臺相機專門放在醫院,用來拍攝自己的同事。她希望用相機幫同事們記錄下工作時的場景。“我把照片發給他們,拿到手里,對方說拍得真好,這種時候我特別滿足。”
齊暉。受訪者供圖
“小有名氣”之后,也有許多科室慕名而來,主動請齊暉去拍攝。還有兩年即將退休,齊暉希望自己能抓緊時間,盡可能記錄下醫生群體的真實狀態,用這些照片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醫務工作者正在做什么,在疫情暴發之后,這是一群為國家排憂解難、赴湯蹈火的人。”齊暉說。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