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當前位置:首頁 > 時報檢索 > 人民端 > 正文

      12年后患者驅車千余里“還紅包”

      2022-10-15 00:00:00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分享|掃描到手機
      閱讀提要:10月14日,“醫生墊費3000元,12年后患者千里送還”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網友既為一解患者燃眉之急的醫生點贊,也為重情有信義的患者鼓掌。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  通訊員  王一軍)10月14日,“醫生墊費3000元,12年后患者千里送還”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網友既為一解患者燃眉之急的醫生點贊,也為重情有信義的患者鼓掌。

      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骨科中心王博文醫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實話,要不是他們父子三人找到我,這件事情我已經忘了。”

      “讓患者花最少的錢,是我們科室的傳統”

      12年前,左運齊在福建廈門一家工廠上班,因腰腿痛到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第5腰椎四度滑脫、椎管重度狹窄,病情嚴重,需要盡快手術。

      當時,左運齊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資,大兒子剛參加工作,小兒子才上小學,即使科室減免了不少費用,左運齊仍差近3000元。王博文把左運齊的家屬拉到病房走廊一側,悄悄往其手中塞了個“紅包”并囑咐:“這事誰也別說,就當我做了點力所能及的事吧。”

      “我們科室有個傳統,每天早交班為患者制定手術方案時,都會討論如何讓患者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我來科室工作以后深受觸動。”王博文說,“那時我是左運齊的管床醫生,他很信任我們。我知道他家里能想的辦法都想盡了,作為一名軍人,我深受黨和軍隊的培養教育,知道情況后沒多想,就把這筆錢裝在紅包袋里悄悄塞給了他的家屬。”

      \
      王博文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王一軍 攝

      “童年經歷讓我體會到人情冷暖”

      “看著左運齊一家為醫療費犯難,我突然想起當年母親為我四處籌借學費時的背影。”提及往事,王博文的語氣沉重了幾分。

      兒時王博文家庭困難,一家人以務農為生。為了給患病的爺爺和外公治病,家里欠下不少外債。1998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災,家里租種的十畝地被淹毀,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我考上重點高中后,家里的經濟條件更加拮據。為了交完學費再給我多留一點生活費,母親四處借錢,舍不得花幾塊錢坐車,三十多里的路來回都是靠雙腳。因為沒有借到錢,母親躲到角落里默默流淚,看著她布滿水皰的雙腳和落寞的背影,我很難受。”王博文說。

      “后來許多親戚在自家很困難的情況下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如果沒有他們的資助,我可能完成不了學業,所以一直心存感恩。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慢慢理解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扶是多么有力量且溫暖。”

      驅車千余里,“紅包”要還給醫生

      這一恩情,左運齊未曾忘記。12年后的國慶假期,左運齊父子三人專門開車13個小時來到廈門答謝王博文。

      不巧的是,當日王博文正好調休,未能聯系上,父子三人因急著返回浙江,要了王博文醫生的號碼后,在電話里表達了感謝,將3000元現金交給值班醫生,隨后匆匆趕回浙江。

      “當護士長打電話告訴我患者從那么遠來看我,我內心很感動。”王博文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當年主任的手術做得好,不然患者哪里會記我們這么多年。這也激勵了我要更加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為更多的患者服務。”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

      • 微信

        因專業而信賴

      • 微博

        微健康,隨時隨地不隨意

      • 手機報

        輕松看健康

      免费爱爱视频999久久久999
    1.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