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當前位置:首頁 > 時報檢索 > 人民端 > 正文

      我國僅三款人工心臟上市,已開展200余例手術

      2022-10-30 14:46:43來源:健康時報網|分享|掃描到手機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婷婷 實習記者 劉靜怡)近期,脫口秀演員王十七的“人工心臟”這一“黑科技”為大眾所關注。10月29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搜索發現,目前我國一共有三款人工心臟獲批上市。多位專家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技術壁壘成為阻礙企業投入的重要原因。

      “人工心臟”是什么?

      人工心臟即“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是使用機械或生物機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臟給人體供血的輔助系統。經歷了三代的發展,人工心臟從上世紀90年代的大體積搏動血流裝置,21世紀初的軸流泵,發展到第三代磁懸浮裝置。

      “在病人嚴重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急需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的情況下,首先考慮活體心臟移植,如果沒有合適的供體,就需要左心室輔助系統維持血液循環。”10月29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心外科副主任、冠心病與心臟移植外科主任王東教授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東介紹,人工心臟主要應用于三個場景,一是人工心臟可以長期作為心臟的替代使用,二是可以在心衰患者的恢復期過渡使用,三是可以在找到心臟供體之前,作為橋接治療的手段。

      \
      4月2日,王東教授及其團隊實施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官微圖

      王東表示,這并不意味著人工心臟能夠完全替代活體心臟,“人工心臟植入之后,患者需要每天換藥維護電纜傷口清潔;由于人工心臟沒有抗栓作用的心內膜,需要患者進行抗凝治療預防血栓形成;人工心臟還涉及到電池充電等問題,而活體心臟肯定更適應人的正常生理狀態。”

      今年2月,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發布的《人工心臟技術的歷史發展及國內外技術現狀》稱,目前,因為供心有限,大量心臟病人在等待心臟移植中死亡。

      目前,每年中國心臟移植手術量約為500~600臺,根據公開數據,全國心衰患者達890萬,其中有5%左右是重癥心衰患者。人工心臟領域的業內人士陳林(化名)告訴記者,中國心臟供體源的數量并不能滿足中國心臟移植的要求,“基本上四五個病人在等一顆心臟。”

      “活體心臟移植的要求很高。首先對心臟供體的心功能、解剖結構等都有要求,10個捐獻者中能獲取一個都不容易。同時,活體心臟移植有一定門檻,需要醫院達到一定規模,取得移植手術資質。”長期從事心臟移植手術的王東表示,今年已完成了20例心臟移植手術。

      “人工心臟受患者的年齡、體重等因素的影響較少,不用長期等待。”王東表示,在供體不足的情況下,人工心臟的價值得到凸顯。

      國內三款人工心臟上市

      2022年中國心臟病大會上,胡盛壽院士介紹,自2017年以來,截至目前,國內共有33家醫院開展了200余例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手術。

      根據企查查,目前,我國共有975項人工心臟相關專利申請信息,其中已有415項專利獲得授權,包括“人工心臟瓣膜的錨定件、瓣膜假體及瓣膜系統”“人工心臟瓣膜和組件”等。磁懸浮人工心臟相關專利有60余條,其中25項磁懸浮人工心臟相關專利已獲得授權。

      但從市場來看,我國人工心臟的生產商并不多。記者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查詢發現,目前,我國有三家公司生產的人工心臟獲批上市,分別是重慶永仁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州同心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重慶永仁心的產品是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人工心臟,由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日本產業技術研究所、日本太陽醫療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聯合研發。2021年,蘇州同心醫療的產品獲批上市,是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工心臟。

      \

      陳林介紹,目前,我國植入型人工心臟的生產企業只有個位數,體外和介入式的人工心臟也有企業涉足,但消息并不多,技術壁壘成為阻礙企業投入的重要原因。“人工心臟的器械研發需要特別復雜的技術,包括電機、軸承的設計等,研發周期長,難度大,投入很高。”陳林表示。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僅永仁心醫療EVAHEART獲批可以用于長期輔助,其他兩款人工心臟獲得了短期輔助批準。

      陳林表示,目前國內人工心臟皆使用第三代離心泵技術,但永仁心的產品相對較為穩定:“這一產品要植入人體,對于技術的要求和安全穩定性要求很高。永仁心的產品最長輔助患者已經超過十年,在日本、歐洲等地都已有臨床驗證或審批,且在美國獲得了FDA的IDE許可。”

      人工心臟普及要解決付費問題

      陳林介紹,相比于活體心臟移植,人工心臟植入更易實現:“人工心臟不受供體限制,手術難度也比心臟移植小,所以技術推廣可行性高。”

      王東表示,活體心臟移植需要醫院取得手術資質,而當大多數省級醫院心臟大血管團隊達到一定水平,就具備人工心臟植入手術開展的條件。

      對患者來說,人工心臟植入手術花費較大,這也成為人工心臟普及的一大阻礙。王東告訴記者,一例人工心臟手術花費高達百萬,通過企業、社會機構開展慈善活動,最終手術費用也需要60~70萬。而活體心臟移植已被納入醫保報銷范疇,報銷之后的費用在15萬左右。因為成本較高,人工心臟這一創新醫療器械納入醫保的可能性較低。

      陳林認為,推廣人工心臟的應用要解決費用問題,“在美國,人工心臟手術一年能夠達到數千例,商業保險能夠解決大部分費用。如果國家能夠與保險公司合作,把心衰治療納入到商業保險報銷范圍,也能提高老百姓的治療意愿。”

      王東指出,除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也需要鼓勵企業“入場”:“如果多家人工心臟生產企業進入市場,在市場競爭和廣泛應用之下,企業也會降低生產成本,進而降低價格。”

      (運營:荊雪濤)

      網友評論

      • 微信

        因專業而信賴

      • 微博

        微健康,隨時隨地不隨意

      • 手機報

        輕松看健康

      免费爱爱视频999久久久999
    1.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