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2709號建議的答復。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進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妥善解決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問題,我國自2016年起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后,重點圍繞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管理辦法、運行機制等方面,探索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切實減輕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和事務負擔,促進了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截至2022年6月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覆蓋49個城市、1.45億人,累計有178萬人享受待遇。
關于多元籌資機制方面
國家醫保局表示,資金籌集是關系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平穩可持續的關鍵性政策。遵循社會保險基本原則,長期護理保險資金籌集明確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并明確職工人群以單位和個人繳費為主,原則上同比例分擔。有條件的地方應探索通過財政等其他籌資渠道,對特殊困難退休職工繳費給予適當資助。同時,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其它相關護理補貼政策的銜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水平相適應的籌資動態調整機制。在實踐中,試點城市結合自身實際,初步探索建立了單位、個人、基本醫?;?、財政等多渠道籌資機制,對基本醫?;鸬囊蕾囍鸩綔p少,形成了基本穩定的資金來源。
關于失能等級標準體系建設
2021年7月,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國家醫保局會同民政部研究出臺了《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2022年1月,又配套出臺了《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操作指南》,建立了涵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明確了實施規范要求,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更好地保障失能人員公平享有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的權利。國家衛健委還同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按需分類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目前,國家醫保局正研究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規范失能評估主體、人員、流程和具體要求,完善失能等級標準體系;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護理需求認定標準,建立失能等級、護理服務項目與待遇支付間的關聯,實現精準支付,最大限度發揮基金購買效能。
關于長期護理服務人員培養
國家醫保局高度重視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從業人員隊伍建設,主動與人社部溝通對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增設“長期照護師”工種,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建立職業晉升通道。目前,該局正與相關部門對接長期照護師職業標準體系建設、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及職稱評審機制建立等工作。
國家醫保局表示,未來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探索力度,總結經驗做法,進一步深化試點,力爭“十四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待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制度框架定型時,研究推進相關立法工作。
(運營:荊雪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