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當前位置:首頁 > 時報檢索 > 人民端 > 正文

      首診“破冰”、納入醫保,互聯網醫療千億市場將迎來變局

      2022-12-20 18:05:36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分享|掃描到手機
      閱讀提要:“醫生,我抗原自測陽性,咳嗽有加重趨勢,同時還伴有低燒,不知道以現在的體溫,是否需要繼續服用布洛芬?”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醫生,我抗原自測陽性,咳嗽有加重趨勢,同時還伴有低燒,不知道以現在的體溫,是否需要繼續服用布洛芬?”

      12月19日中午1點,小林點開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APP的發熱門診入口,選擇了問診醫生后,在病情描述一欄寫下了自己的癥狀,這是他第一次在互聯網醫院上問診,“問診費50塊,相比起大冷天去醫院排隊方便多了,如果能直接線上醫保報銷就更好了。”

      12月12日以來,北京、山東、廣東、貴州等地多家互聯網醫院陸續宣布可以對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癥狀的患者開展線上問診并接受首診,打破了此前互聯網醫療“不得首診”的禁忌。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也成為大勢所趨,據12月15日發布的《“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將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在多位業內人士眼里,互聯網醫療正迎來歷史性機遇。

      \

      3月14日,首都兒科研究所醫生正在為互聯網醫院醫護聯合門診的患者進行看診、示范。首都兒科研究所官網圖

      首診破冰、納入醫保,互聯網醫療迎來新風口

      “我是12月17日晚上開始喉嚨痛、發燒,到了19號癥狀還沒好轉,我就給自己自測了抗原,結果顯示兩道杠。但家中除了布洛芬之外沒其他可用的藥了。”北京零度的氣溫讓小林犯了難,是去發熱門診排隊取藥,還是在家里忍一忍?有朋友建議,不如先使用互聯網醫院問診,讓醫生開點緩解癥狀的藥。

      “我一年多沒去過醫院看病了,也從未試過互聯網醫院就診,查詢了一下后發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前兩天剛剛對發熱患者開放了首診,我就馬上下載了醫院的APP。” 小林告訴記者,注冊信息、生成電子就醫卡號、選擇“互聯網診療-發熱門診”、支付掛號費、線上問診開方、選擇物流配送……整個流程大約花了30分鐘左右,“就是線上診療還不能直接醫保結算,掛號費加上藥費一共自費了178元。”

      12月19日下午,據北京疫情防控辦新聞發布會消息,北京市可開展新冠癥狀互聯網首診,并給予價格和醫保政策支持,推進醫保在線支付功能。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在2018年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協和醫院等互聯網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已可支持新冠患者首診,與此同時,多家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服務與醫保對接的接口改造正在進行時,線上醫保結算服務即將打通。

      而互聯網醫療迎來新風口早有端倪。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在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方面,提及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健全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12月15日,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在“互聯網+醫療健康”方面提及的內容更加具體: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有序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發展,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在疫情快速擴散蔓延中,互聯網醫療是優化就診流程,避免過度的醫療擠兌的非接觸就醫的最佳形式。目前各地開通的相關癥狀的互聯網診療方式,突破一定的首診限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果未來開展首診的限制進一步放開,那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半徑會進一步拓寬。”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此外,醫保無法覆蓋曾是不少互聯網醫院的一大‘堵點’,也是患者‘不買單’的最大原因。政策明確將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對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個賽道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張毅表示。

      市場規?;蜻_2000億元,行業政策紅利落地仍需面臨挑戰

      據廣州市衛健委12月17日消息,12月6日以來,廣州互聯網醫院累計提供線上診療14萬人次,開展健康咨詢2.86萬人次,近一周開具電子處方4.2萬張。據此前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狹義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330億元,預計2026年達2000億元。

      華安證券、興業證券等多家券商研報均認為,隨著“新十條”的推出,新冠相關線上就醫需求急劇增加,加之互聯網醫療服務與醫保結算政策催化,“互聯網+醫療健康”千億市場有望持續受益。

      不過,在張毅看來,上層的政策設計指明了方向,但政策紅利的細節要落實還需作出很大努力。“一是產品的優化迫在眉睫,各地醫保部門、醫院、HIS服務商、醫保平臺服務商等,須與互聯網醫療平臺多方實現數據接口的打通,這是一項非常龐大且復雜的工程。其次,相較于醫保線下支付,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結算監管難度更大,要防止醫?;馂E用,網絡安全堤壩要筑得更牢。此外,互聯網醫療長期面向的主要群體是就醫不便的慢性病(老年)人群,如何幫助這些人更好地認識、使用互聯網就醫是個不小的挑戰。這些難題,都需要用具體的措施來克服。”

      東南大學醫保研究中心主任張曉也指出,互聯網醫療醫保結算在實際落地中仍有不小的挑戰,一方面,不同類型的線上問診服務(首/復/轉診等)內部管理缺乏標準,另外一方面,在醫院自己都沒有標準的情況下,醫保部門更無從定價,從而確定報銷比例,監管和考核也無“法”可依。

      “事實上,早在2020年7月時,國務院就曾提出,要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但至今很多互聯網醫院不能進行醫保結算報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互聯網醫院服務標準以及支付管理規范體系尚未建立。”張曉認為,解決問題的核心還是要明確各方權利與職責,醫院主要是建立起提供線上醫藥服務的標準規范,因此,需要完善互聯網醫院的服務模式與服務規范,以及互聯網醫藥服務平臺等服務供給側的改革;醫保主要是完善費用支付與監管體系,以能更好發揮基金購買的有效性。

      此外,張曉還提出,醫保報銷有總額限制,如果一開始就統一線上線下醫保支付標準,放開所有符合規定的慢病/特病線上醫保結算,不僅會導致醫?;馂E用,各醫院系統也可能無法支撐。“建議組織多層次的專家論證,先以試點(小切口)的方式推行線上醫保結算,可以考慮先從發病率高、占比大的病種做起。”

      “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理想的狀態,必然是相關利益方,包括政府、醫院、企業、商業醫保、支付方,大家協同作戰,打造一個互聯網醫療生態圈,推動醫療服務行業的革命性變化。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讓中國百姓享受到互聯網時代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張曉表示。

      (運營:孫歡)

      網友評論

      • 微信

        因專業而信賴

      • 微博

        微健康,隨時隨地不隨意

      • 手機報

        輕松看健康

      免费爱爱视频999久久久999
    1. <rp id="dzzjo"></rp>
      <rp id="dzzjo"></rp>

        <th id="dzzjo"></th>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